3月以來,在“抓環境治理就是抓發展抓
經濟”的共識下,旌陽區城鄉的“臉”正悄悄發生改變。
變化最大的,是曾被視作環境衛生“老大難”的鄉鎮。天元鎮機關干部、學校組織師生上街清掃,上百名群眾聞訊趕來,深入背街小巷,向
垃圾、衛生死角、牛皮癬“宣戰”。黃許鎮綿河村村民則通過一事一議,將“15日為環境整治日”寫進長效機制,每月的這一天,
家家戶戶一大早就起來打掃房前屋后。自從20個垃圾集放點建起來后,清運車一兩天來一趟。
市區進出口道路的“臉面”,也有了專人
維護。過去,德什路等市區進出口道路果皮紙屑隨處可見,車輛過處塵土飛揚。旌陽區交通局痛下決心,投資80多萬元購置清掃車、灑水車維護環境。在德茂路沿線,孝泉鎮則建立了30人的專業保潔隊伍定時定點保潔,重點維護道路和場鎮的環境衛生,清掃率達100%。
環境治理不能只是一陣風,城鄉新面貌的“保鮮”,最終還得依靠長效機制的建立。旌陽區已預撥500萬元專項經費作保證,結合災后重建,重點抓好鄉鎮環衛設施
建設和容貌秩序治理,推進
城鄉容貌治理、城鄉整潔、村莊庭院美化、公民素質提升“四位一體”發展。